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馆内新闻

第十一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汇报

2011-10-19 00:00:002049

2011-10-19

 

    2011年10月12日~17日在陕西省杨凌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召开“第十一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作为会员单位之一,派出代表博物馆工作人员黄丽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以“高校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主题,由全国高校博物馆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州的75家会员单位、162位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王训练、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李金光、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奎以及陕西省文物局、杨凌示范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吴鸿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张建新、教育部规划司基建管理处处长林志华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或发表演讲。吴鸿洲还代表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常委会作工作汇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研讨会上,15位代表分别从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藏品与陈列、资源与特色等方面作报告,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博物馆还介绍了新建博物馆情况。按照自然科学类、人文历史类分组,与会代表就大会报告与介绍展开了深入讨论。各高校代表提交的40篇论文也在会上结集交流。会议还选举产生了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新一届常委会。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徐世球馆长被评选增补为副主任委员,成为武汉高校博物馆的先锋馆。
    为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在5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本次研讨会旨在落实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和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单位和代表也为历届最多。据新当选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宋向光教授在《高校博物馆现状》论文中的介绍,目前高校博物馆(包括开放性学术收藏机构)共有250多所,还不含在建和筹建中的,基本上是以每年10所的态势发展壮大着。已经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已有115家。

   如何在高校博物馆尤其是会员单位中推进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和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这次研讨会分小组讨论的焦点。我馆是作为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参加的第二组的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本组发言的有16位代表。首先,代表们一致肯定了会议的准备充分,接待工作周到细致,学术氛围浓厚,接近80家高校博物馆派出共160多位与会代表,在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会议历史上前所未有;第二,认为第四届专委会的工作非常有成效,是一个能做事、想做事,做大事的团队。高博专委会有今天的会议规模和影响,与前辈们的工作密不可分;第三,代表们一致向东道主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认真承办、贴心服务表示感谢。

   第二组会议代表认为在落实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在5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应该从以下几点去做工作:

   第一;高校博物馆应加强自身特色的建设,在博物馆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陕师大、中传媒等高校博物馆在夯实培厚人才基础、为高校博物馆发展奠定基础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川大、上音大等博物馆在依托本馆业务特色与优势,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来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做法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中科大张馆长说:“只有博物馆为高校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获取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二,高校博物馆应在组织上有明确的位置。理顺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明确高校博物馆的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博物馆的位置,争取社会团体与企业的支持。

   第三,更多关注高校博物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吸引社会的关注度。注重高校博物馆专业化的建设。

   中传媒潘馆长认为高校博物馆应抓住《通知》,促进高校博物馆发展,持续地跟进、稳定地推动、创新制度,扩大为社会的服务,做出独特的贡献。这个观点获得与会代表的附议与共识。

   讨论的最后,代表们还对下一届专委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期许:

   1.希望专委会加强与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等的沟通,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推动规范化管理,争取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建议专委会能在各高校博物馆之间继续发挥联络沟通的作用,建议专委会组织馆际交流、抱团取暖,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同类博物馆之间调集精品,巡展或联展等。

   3.专委会应对高校博物馆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支持。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收获:

1.与各高校博物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会前带了我馆的简介折页资料(好重啊,嘿嘿!),在会上交换、发放,做到了亮相。与与会代表交换了名片、交朋友,为进一步加强馆际沟通做了准备和铺垫;

2.了解高校博物馆的现状,不做井底之蛙。(据宋向光馆长的介绍,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单从建筑面积看,规模在4000平米以上的就占34%,这个数据不含许多在建和筹建的大面积高校博物馆。)走出去才知道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的差距。

3.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教育部领导的致辞中了解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张建新副司长从体制、理念、经费、队伍等全面对高校博物馆未来的展望与期许中感受到《通知》或能成为我校博物馆发展的东风,期待。的确,正如张司长所说:“高校博物馆正面临着最好的时期!”

4.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在交流和分组讨论中,无论是北京服装学院的“不差钱,就不知道怎么用出去”,还是各高校博物馆的各种横向项目经费的广泛渠道,抑或是各馆在争取和吸引社会或企业资金的做法无不让人艳羡并产生紧迫感。我馆在科研和项目上的短板是今后要突破的目标。

5.东道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博览园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6.高科技、新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红京教授关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博物馆中应用的介绍(对藏品的标识管理以电子芯片来实现人与藏品之间点对点的控制)以及万达童茵总经理《智慧博物馆之观众服务于展馆运营的应用于实践》、天津恒达阎晓芝总经理《导览机在高校博物馆的应用》、河南一正堂许庆友总经理《关于文物囊匣制作的几点思考》等都让人了解了企业对博物馆的关注和科技在博物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