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展览 >>常设展览

基本陈列

2021-10-12 08:51:00 9584

  货币和金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人们就开始以贝壳为货币。此后,表示财富的文字均带有“贝”字旁(或底)。自商代开始,人们即以青铜铸造贝形币,又按照两种常见的铲形农具“钱”和“鎛”的形状铸造货币,这就是后世货币被称为“钱”和“布”(“鎛”的同音假借字)的由来。早期货币的称谓甚多,除“钱”、“鎛”(布)外,还有“金”、“泉”、“货”、“贝”、“刀”、“龟”等等。《管子》说,商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史记》说,春秋时“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战国晚期,出现了便于携带的有孔圆形铸币——圜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孔圆钱取代刀币、布币、蚁鼻钱(铜贝)而成为华夏各地域共同采用的铸币形态。自秦汉至明清,二千年间,外圆内方形铜铸币一直占统治地位。自唐代开始出现了纸质的“飞钱”,宋代开始出现了纸质的“交子”,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标志着金属实物货币向纯粹的符号性货币转变。上世纪末叶,又出现了电子货币,这更是货币发展史的革命性进步。 有货币使用必有资金融通事业。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专门掌管调剂资金流通或办理借贷的“泉府”,有专门用于“称责”(“贷而生子”)即金融借贷的契约形式“傅别”。春秋战国以后,诸侯、贵族、官僚、商贾“贷钱而求子息”成为普遍现象。秦汉时代有涉及资金借贷关系的法令《金布律》、《金布令》,王莽时代有所谓“五均赊贷”之法;唐代有涉及金融的《关市令》和《杂令》,还有用于官府放贷的“公廨本钱”;宋代有专司典当放贷的“质库”或“解库”,还有便于资金流转的“会子”、“交子”。自明代开始,出现了专营金融事业的“钱庄”;清代钱庄业空前发达,并出现了以汇兑为主要业务的“票号”,这标志着具有近代性质的金融事业在中国的开始。清末民国初,各类银行纷纷出现,这是中国现代金融的开端。 一部中国货币金融史,是数千年中国历史的缩影。它记录了中国历代王朝更迭和政治兴衰,记录了不同时期中国经济的荣枯,记录了不同时代中国社会的嬗变。透过不同时代的币材、币形、币型、币文、币值、币制,我们不仅能清楚地考察不同时代的货币铸造工艺,探索不同时代的文字嬗变和书法艺术,还能够追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经济变革,梳理货币金融政策律令的发展轨迹,感悟历代先贤的经济思想和管理观念。在小小的钱币世界里,在无涯的方圆乾坤中,我们能回顾整个历史,领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于2004年6月18日正式开馆,位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逸夫图书馆二楼东南面,拥有660平方米面积的独具特色的展厅。本馆收藏了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的4000余件货币、票据、借贷契约实物原件和金融史料。其藏品主要源于民间收藏,同时也吸收了本校金融学院历年积累的货币实物和近年来征集的部分藏品。 这里有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的贝币、骨币,有春秋战国至近代的布币、铁币、铜币、银币、金币、纸币。有早年发现的各类古代铸币,也有近年出土的荆楚铸币。有历代形形色色的中央铸币,也有多采多姿的地方性铸币。这里有我们独家收藏的绝世珍品――明“泰昌通宝折五”;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馆藏中众多的精品孤品钱币,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我们相信,通过参观,您既能感受到知识和艺术的熏陶,又能深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货币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与热爱,愿我们的展览给您留下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