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毛智周 黄丽)为助力“学术校庆”,提升“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的学术内涵与影响力,2018年11月30日,我校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邀请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来我校作题为《中国古代货币——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的讲座。中国钱币博物馆学会秘书部主任杨君、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钱币博物馆馆长雷玉宁、东莞市钱币博物馆馆长邱山,我校校长助理邹秉国、图书馆馆长、学校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黄金初、党总支书记刘琳琳、副馆长白学娟、陈建华出席了讲座。讲座还吸引了我校图书馆职工、学院师生及社会钱币收藏爱好者参与。讲座由黄金初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周卫荣首先指出,货币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科技都有密切的关系,一部货币史,即是一部政治经济史。接下来,他分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历史沿革、突出特点及重要成就:第一,中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最早的货币源于饰品和礼品,海贝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它只能称为“原始货币”,而不是专门的货币。秦汉称量货币成为主流,至唐代被“开元通宝”一类的宝文钱取代。北宋铸造了大量的年号钱,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明清由于原料缺乏、白银地位上升,中国古代钱币体系日趋衰落。第二,为什么中国古代长期使用青铜货币。中国在夏商周时期长期以青铜铸造礼器,青铜从一开始就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这种文化的力量对古代货币制度的形成至关重要,而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丰富的氧化铜储量及发达的范铸工艺也是重要因素。第三,为什么中国古代不使用金银钱币。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性质及金银资源的矿物形式等原因决定了中国古代不流行金银钱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战国时期楚国的金版、西汉时期的马蹄金都出现较早,但它们既不是铸币,价值又很大,并不是流通货币。第四,中国古代的白银货币。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了我国白银货币的发端,至明清完成了白银的货币化。第五,中国古代钱币领域有哪些重大发明。西汉时期发明的叠铸法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范铸工艺,大大提高了钱币铸造的效率。到了北朝,中国的铸钱业首先发明了翻砂铸造工艺,而翻砂铸造法向西方的传播也为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的铸造奠定了技术基础。四川因铁多铜少、交通不便而很早就开始使用铁钱,至北宋催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最后,周卫荣强调,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研究各种历史问题,一定不要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讲座后,听众们就朝代更替与货币的关系、历代对铸币量的管理以及中国古代的实物货币等问题向周卫荣请教交流,周卫荣做了详细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邹秉国为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与总结。他回顾了今年五月周卫荣来我校受聘担任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并举办讲座的经过,代表我校向中国钱币博物馆对“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今天我们研究古代钱币,正是希望通过小小的“孔方兄”,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史鉴今,古为今用。在最后,他希望中国钱币博物馆与我校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的合作能够继续推向深入,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为展示货币金融历史的专题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与我校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本次“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钱币博物馆从展览策划到展品提供等多方面的关照与协助。为支持本次展览,周卫荣馆长两次莅临我校举办讲座,提升了展览的学术内涵,扩大了展览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与中国钱币博物馆在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